怎样提**率?
方向正确是**的效率。如果方向搞错了,就会越努力越糟糕。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写一篇文章,如果方向没有找到,很多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找到正确的方向,与费力找方向的关系。所有的收获都以浪费为前提,没有谁能够事事百发百中,且永远百发百中。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当下找到正确的方向呢?重要的方法,就是找老人、有经验的人。这些人的人生已经浪费过了,他们的经验能帮助后人少走弯路。学习历史、学习外地经验,就是这个道理。
效率的提高不在于做事的当时,而在于没事儿的时候。做事的时候忙乱,事后却不知道反思,不知道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结果到了下次仍然是忙乱。
忙乱当中应该记住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哪些技能需要学习。要常问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比如从分散在三四层、十几个文件夹当中的2000多张图片中,如何把像素特别低的图片快速清除掉?
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认知:只要不是高精尖、前无古人的工作,那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别人也遇到过,而且很多人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比如前面的问题就可以下载一个文件管理软件,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否则花一个小时也不止。
学习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而愿意加班加点。对领导来说,看到下属在加班加点,便认为他们工作很努力,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如果不是“忠诚比赛”,领导如何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熬夜工作的人也认为没有办法。其实办法一定是有的。
提**率还要有硬件条件保障。比如电脑,如果打开一张图片要花很长时间,还经常死机,这样不仅影响速度,更影响心情,当一个人心情烦躁的时候,效率不可能高。——这又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效率问题:要给工作人员以较高的硬件保障,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有价值,这是提**率的核心的核心。
效率不仅仅是执行者的事,领导的效率更有利于促进整体效率。领导能够调动资源,其价值也在于此,而不在于他个人如何能干。能够迅速的调动资源,满足执行者的需求,整体效率必然提升。
领导的效率还在于决策正确。“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千军累死,说明是低效率。比如一堂大课,主题不定,几易其稿也没用。何也?操作者干了决策者事儿。确定课程主题方向属于决策者的事情,决策者效率低,执行者也就跟着低下去了。
用人决策更影响效率。比如有人是优秀的仲裁员,可是他从来没有搞过布展,甚至连图片像素都搞不清楚,不知道屏幕分辨率和打印分辨率有很大差别,安排这样的人搞布展,肯定影响效率。这样的人虽然每天起早带晚,能够冲得上,但是打不赢。这与其个人能力固然有关,但与领导用人不当更有关系。领导要用人得当,就要了解人;了解人又是平常的功夫了。执行者平时要多学习,***平时要多了解人,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保证效率。
按程序办事,可以提**率。程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走弯路。人的特点,往往是急于动手,看上去快,实际上慢。程序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会有一种程序故意破坏效率,而总是保证效率。比如,布展的正常的程序是先做好大纲、选好图片,再进行设计。而在实际当中,一旦时间紧张,往往同步推进。事实上,大纲、图片与设计是前后关系,硬要变成同步关系,其结果是效率的降低,而不是效率的提高。设计图出来,才发现大纲不合适、图片要更换,改得一团糟,到最后还得按常规程序:先写出大纲,再确定图片,最后进行设计,结果效率反而提高了。
因为不按程序办事而影响效率,一般情况下原因在领导。因为只有领导才有权力改变程序。作为执行者怎么办?我的建议是阳奉阴违:不要正面顶撞,因为事情紧急,领导的情绪也不好;执行时还是按程序办。领导着急,是为了提**率;自己按程序办,也是提**率,大目标是一致的。
要学习领导讲话
“两学一做”活动,学党章,是要了解党章,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讲话,是要把习近平的思想贯穿下来。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很难形成一个拳头,也可能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这就是学领导讲话的意义所在。
这里有一个危险,那就是领导的指示如果错了,那么全体就都错了。需要一个纠错机制。但这只是理论上而言,现实来讲,一位负责任的领导在讲话之前一定做过调研,越重要的讲话,调研越深入。比如十八大报告,起草之前会有多个调研组到全国各地搞调研,起草之后又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报告,方向大致错不到哪里去。
可怕的问题是:做调研的时候不是从实践中找思路,而是为领导意图找证据。如果领导意图正好与现实相契合,那是**,如果不同必出问题,大小而已。
学领导讲话也有一个跟自己思路对照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与自己想法一致,二是与自己想法不一致。如果一致,万事大吉;如果不一致,怎么办?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只能先听领导的,因为他掌握方向,而且掌握的信息也比自己多。
以教育基地建设这个单项工作为例,基地建设需要有一个总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主要领导,而他的想法要转变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需要有一个过程。他讲话的时候不可能每个人都在旁边听,没有听到的人也要能够了解其意图才好,如何了解?就需要一定的途径,比如把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发给全体工作人员。
领导要决策正确,就要广泛听取意见。听取意见的过程其实很微妙,有些人了解领导意图,就贴着领导的意图讲;有些人不了解,就只谈自己的看法。所以领导开座谈会,**找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人,这样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领导最需要“黑石头”,这块石头不知道从哪里打进来,可能打破窗子,让人警醒。
关于概念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清楚,其实不清楚,比如,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好好理解,就要搞清楚“相统一”是什么意思?爱国,但不爱党是否是统一?国是什么意思?是国家制度?还是领土,还是文化,还是传统?党又是什么?是党的宗旨,党的架构,还是一个个党员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常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爱?有一首歌说,什么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禅宗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有人说自己心不安,于是禅师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可我的心在哪里呢?
工作性质决定人员素质
从急难险重的基地打造过程中,可以看出地市党校的师资队伍总体上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但能力水平较低的队伍。政治素质高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且分析一下能力水平低的原因(不特此哪所党校,而是泛指这一层次的党校):
首先是个人进入党校,多数没打算拼搏进取。在很多人的眼里,党校就是一个养老的地方,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往往不会到党校。抱着安逸心态,不可能像进入组织部门那样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的人聚在一起,会形成一种风气,一些刚进入党校的年轻人进取之心也会慢慢磨逝。
二是党校因为级别高半格,安排到这里的领导不少是出于级别的考虑,而非出于党校事业发展的考虑,所以班子成员一般年龄较大,进取心相对不足(威海党校可能是例外)。
三是党校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几乎遇不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没有实战的机会。设想一下:即使平时总打演习的队伍,真的上了战场也会不适应,更何况是一只连演习也没有的队伍呢?
人才一般有四种:一种是态度好、能力强;第二种是态度好,但能力不强;第三种是态度不好,但能力尚可;第四种是态度不好,能力也不行。地级党校极少**种人才,多的是第二、三类人。还有一些人自己本身能力不行,但并没有认识到,更不承认,反而觉得自己很有水平、讲得很道理,而领导专家说的反倒不看在眼里。
在党校队伍中,最舒服的是一般老师,其次是部门主任,最难的是领导层,因为工作干不上,只能领导们亲自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