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庄路,刘琳.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老年医学研究,2024,5(6):58-62.
庄路刘琳
新沂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江苏新沂
DOI:10.3969/j.issn.2096-9058.2024.06.010
摘 要
目的探讨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新沂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给予基于FMEA的护理。观察两组潜在失效模式评分[采用风险优先指数(RPN)评估]、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价]、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评价]、血压、心功能[指标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估]的变化。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RPN、MUIS、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CQQC评分高于对照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
结论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可有效帮助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规避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改善负性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压,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FMEA模式;预见性护理;心功能;负性情绪;老年人
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1]显示,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为收缩压(SBP)≥130 mmHg或舒张压(DBP)≥80 mmHg。高血压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血压持续增高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导致粥样硬化病变及血管狭窄,进而诱发冠心病[2]。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4倍,且多发于老年群体,因患者对合并冠心病的风险认识不足,其血压控制率低于70%[3]。两病共存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需重视血压和整体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增加心血管获益,减轻心脏负荷,改善预后。常规护理侧重于疾病的基础护理,欠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法,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FMEA模式驱动下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前瞻性风险评估,以预防为先为原则,全面监测可能出现的高危风险,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4]。通过FMEA分析,护理团队可以识别出影响患者心功能的各种潜在风险,起到较强的预防性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新沂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8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5]老年冠心病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在未服用过降压药的前提下进行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平均值为SBP≥130 mmHg及DBP≥80 mmHg;无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清楚并能良好沟通。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严重造血系统疾病;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61~83(72.83±2.71)岁;病程1~7(3.17±1.23)年。观察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62~85(73.15±2.86)岁;病程1~8(3.36±1.45)年。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病情监测:定期测量血压并进行心电监护,实时监测病情变化;若有呼吸困难者需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支持,保持呼吸畅通,维持生命体征稳定。②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播放教育视频等普及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③用药指导:遵医嘱给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详细介绍药物作用和功效,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擅自停药。④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予以关爱和心理支持,指导其保持情绪稳定以防血压持续升高。⑤生活护理:合理调整日常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等为宜,多摄入新鲜时蔬;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尽早开展太极拳、瑜伽、八段锦、慢跑等运动锻炼。
1.2.2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
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
1.2.2.1组建专项护理小组
由心内科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1名,FMEA模式护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1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科护士6名共同组成。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制定FMEA模式专项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及模拟训练)和考核制度,要求护理成员均完成培训学习并考核达标后才能上岗。培训时间2周,共8课时,每课时60 min。
1.2.2.2失效和效应分析
由责任护士全面收集患者的个人情况,结合其实际病情,全员共同探讨和综合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可能会诱发的失效问题,评估失效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及被发现概率,确定风险优先级,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1.2.2.3具体潜在失效原因
①疾病认知水平不高,风险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血压控制效果不佳。②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较重,受不良情绪影响,致使血压波动大;易产生消极行为,治疗依从性差,配合度不高,不利于治疗。③对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掌握度不高,用药不规范以及不能长期坚持正确用药,影响治疗效果。④不合理的日常饮食、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量控制欠佳、吸烟与饮酒、缺乏运动锻炼等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1.2.2.4优化干预
①强化教育宣导:根据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认知和理解能力,采取面对面宣教、现场示范教学、开展讲座等方式普及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帮助其科学认知疾病,正确应对治疗。②心理重建护理: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通过引导倾诉、耐心倾听、劝解、分享成功经验、案例激励等方式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宣泄心理压力;指导家属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开导和鼓励,满足其情感需求,树立健康信念,重拾治疗信心;引导患者重视心理保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与医护人员、家人、亲友等保持良好互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③加强用药及疾病管理:按医嘱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为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品名称、药理作用、用药方法、不良反应、预期可达到的疗效等,使其充分认知合理用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养成规范用药的良好行为;使用水银血压计于晨时、服药前后及睡前各监测一次血压,定期进行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及动脉狭窄程度,控制病情进展。④日常生活护理: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遵循低盐、低饱和脂肪、低糖或无糖、高纤维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原则;少食多餐,避免每餐过于饱腹,有利于控制体质量;忌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防止过度兴奋导致心率加快;严格执行戒烟戒酒。⑤康复运动干预:在常规运动项目基础上适量增加强心复健操、上下肢抗阻运动(可进行握力训练、自体重下肢蹲起训练等)等训练,运动时间和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⑥评价及反馈:患者住院期间实行24 h监护制,对当日护理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便于更合理调整治护方案;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每日推送疾病与健康、自我护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患者解决现存问题。两组均护理干预1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潜在失效模式评估。两组护理前后采取风险优先指数(RPN)[6]对护理流程中的教育宣导、心理护理、用药管理、生活指导、康复运动进行评估。失效的严重程度(S)、发生概率(O)及被发现概率(D)3个关键因素各以1~10尺度进行评分,RPN得分=S×O×D,分数范围1~1 000分,各项分值越高表示失效风险性越高。②疾病不确定感、负性情绪、自我管理能力评估。护理前后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7]评价两组疾病认知水平,总分25~125分,评分越低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8]和抑郁自评量表(SDS)[9]评价负性情绪,各量表总分均为100分,临界值分别是50和53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越严重。以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10]评价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包括38个条目,总分38~190分,得分越高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③血压指标评估。两组在护理前后采用医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患者的动脉SBP和DBP,共测量3次,各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为最终确定值。④心功能指标评估。两组选用公司iE33超声诊断仪进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检测,应用仪器自带软件测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后取平均值,计算公式: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00%。⑤生活质量评估。护理前后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11]对两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共24项,总分0~154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潜在失效模式指标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潜在失效模式指标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2.2两组护理前后疾病不确定感、负性情绪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护理前后疾病不确定感、负性情绪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2.3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Hg,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2.4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结果见表4。
表4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2.5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结果见表5。
表5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3讨论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有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高血压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更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衰、脑缺血、脑血栓、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与健康。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位居首位,患病人数达3.3亿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0%[12]。目前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因老年患者生理退行性改变,部分患者不符合手术指征且手术为有创性治疗,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药物治疗可快速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老年患者知识信息来源有局限性,疾病重视度低,用药习惯差,导致血压控制效果较差,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不利于疾病转归。因此,医护人员需在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识别护理流程中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失效原因,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持续性评估效果,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的教育宣导、心理护理、用药管理、日常生活及康复运动方面的失效风险系数均更低,说明该护理模式有助于解决患者治疗期间的潜在问题。原因可能是:FMEA模式通过专项的系统化培训学习,使团队成员均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可准确分析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的失效问题,评估其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及可探测的概率,制定相应护理方案;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有效心理护理、个性化药物护理和疾病管理、精准饮食护理、合理运动指导以及持续性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措施,积极预防和干预各阶段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遏制风险事件并处理危急问题。有研究[13]指出,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从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展有组织的护理管理,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程度为患者规避危险事件,帮助其解决治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和负性情绪更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更高。原因考虑:采取一对一宣教、现场模拟示范、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更易于老年患者接受和理解,纠正其错误认知和错误观念,促进其正确应对疾病治疗,进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采取耐心倾听、劝解、经验分享引导启发、案例激励等多种心理护理方法有效疏导其负性心理问题;经医护人员、家庭、社会亲友等多方共同协作,持续性给予患者心理和情感支持,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内在潜能,抵抗不良心理问题;更重视正向引导患者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自我情绪管理,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绪。另在各护理流程均持续输出相关知识并作针对性指导,帮助患者清晰认知失效模式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增强疾病管理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研究[14]表明,基于FMEA模式护理帮助患者理解和共识,促进其自我效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更佳。原因考虑:该护理模式从用药、饮食、生活习惯、体质量等多方面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养成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等,既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还利于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原因可能是:该护理模式通过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实施个体化精准用药护理,帮助患者掌握药理相关知识,确保其能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提高疗效,进而有效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指导患者适量增加强心复健操、抗阻运动等康复训练,改善血流状态,降低心率反应性,平衡心肌氧输送能力,改善心脏功能,加速康复,进而改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预见护理通过全面分析可能影响心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对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作出正确反应,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及时纠正不良因素,保护心脏功能,并通过有氧运动干预增强肌力,提高运动耐力,为快速康复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可帮助其规避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进而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