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上海德比观察:申花长期无缘** 为何数万球迷围观?
在锦标赛式的中超联赛**阶段,申花球迷再次给另一座城市染上了蓝色,让全国很多不熟悉申花的球迷感到震惊。
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篇我今年早些时候写的文章。这是我在改名期间写的一篇短文。我还没有机会发表它,所以今天想与大家分享。
2月6日,2014年大年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上海球迷又收到一则噩耗:刚刚完成球队收购的绿地集团宣布成立上海绿地足球俱乐部,而经历20年风风雨雨的“申花”二字,从“俱乐部名称”中消失,只退居“球队名称”之下。
这原本只是为赞助商保留的冠名位置。
在此之前,申花刚刚度过了可能是球队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年。
2013年,申花以负分开局,艰难攀升排名,虽然凭借顽强的扳平比分和翻盘,赢得了“落后申花不好惹”的美誉,虽然在被扣6分的情况下,最终排名也几乎进入亚冠区,但赛季末,球队或将转会云南的消息,让本就寒冷的上海足球冬天雪上加霜。
2013年12月14日,申花足球队赴云南进行为期三周的集训,而此前,外界早已传出不少申花足球队的集训消息。同样闻讯而来的昆明球迷在机场举起了横幅:“云南球迷欢迎申花足球队落户昆明。”
携带
随后,媒体频频爆料:“云南申花联盛足球俱乐部”已经注册成立,与当地足协的注册手续正在有序进行,过几天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地相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表达了态度:热烈欢迎,昆明的气候和足球市场非常适合申花落户。
此时,申花管理层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没有什么比球队的生存更重要”这句话,成为了令球迷心惊胆寒的预言。
暴风雨即将来临。
因此,为了让申花留在上海,申花球迷组织了一场大型活动——但很多球迷并没有意识到,这只是申花在那个休赛期遭遇的**场艰难困苦。
虹口足球场,球迷常去的餐厅门前,通往看台的必经之路楼梯旁,一条几十米长的横幅铺开。很多在看台上认识的朋友手拉手过来,很多贴吧、微博上有影响力的粉丝也过来了,还有很多爸爸带着孩子,在长长的横幅上写下自己的祝福和自己的名字。
2013赛季最后一场主场比赛对阵长春亚泰前,王大雷和戴琳在球场上展开了横幅,上面写着“风雨同舟,相信自己,相信蓝军,心手相连”,球迷签名的横幅上写着“1993-,只为……”。
当政府伸出无形之手,绿地集团即将入主的消息传出,“申花永远是上海的”梦想似乎就要成真。虽然绿地入主前不得不送别王大雷、戴琳两位明星球员,网媒制作的专题节目《送别》更是催泪,但球队终究还是留下了。
所以,当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上海申花变为“上海绿地足球俱乐部上海绿地申花队”,队徽上的豹子头被巨大的绿地集团标识所取代时,球迷们震惊又愤怒。
7年前,耐克中超球衣的市场供应量并不大,但当时印有老队徽的球衣、夹克、围巾在上海地区几乎全部被瞬间抢购一空。
随即,愤怒的球迷们将自制的“反绿”贴纸贴在体育场馆、基地、绿地办公楼以及绿地集团各个施工工地外。
赛季开始后的首场主场比赛,绿地集团邀请了集团内众多足球爱好者和“足球宝贝”坐满了一个看台,但这个看台上绿地“球迷”的呐喊声,却挡不住整个球场内申花球迷“还我申花”的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球迷们对球队发出嘘声,为了纪念申花20周年,球迷们每隔20分钟就会高喊“还我申花”,还有白纸黑字写着的“不**”。
在当时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总书记的一句话成为申花球迷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抛弃传统,就等于切断精神命脉。
当然,当年谁也没有想到,这句话会如此广泛地适用,甚至七年之后,依然完美契合如今的中国足球景象。
正如今天,那些坚持传承、坚持文化的球迷也遭受诟病,不少媒体和围观者看着申花球迷辗转反侧,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要不是绿地,申花也不会在上海。”
与此同时,刚刚完成股权转让的上海上港球迷,却欣然接受在俱乐部名称后面加上“集团”二字,并理直气壮地宣称要“维护投资方权益”——不知道当年语气笃定的上港球迷,七年后的今天,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呢?
其实,这并非申花球迷**次高呼“还我申花”:7年前的2007年,朱骏所在的联城与申花合并。在元深输给主场从未输过球的老对手国安后,看台上挥舞着“还我申花”四个大字的横幅——这四个大字几乎陪伴着朱骏走过了在申花的7年。
此后7年,申花主场对国安保持不败,直到2014年格陵兰接手,再次在主场输给禁卫军。
所以当时在微博上,申花球迷看着自己的处境,笑呵呵地称自己为“申花残部”。
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宿敌国安的球迷似乎更了解申花球迷的处境和态度,当时网上还流传着一段全国各地球迷,甚至一些外援球队的球迷都举着横幅声援申花球迷的视频。
在足球文化问题上,中国**秀的球迷永远是站在同一战线的,正如几乎确定不会改名的申花,在中性名改革中也和国安、泰达、建业、绿城站在同一战线。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当时的申花球迷是幸运的:不管他们面对的对手有多大,那都只是一家公司而已。而如今,当年支持申花球迷的国安球迷,面对的却是中国足球**的庞然大物。
以下的故事,都是申花球迷高兴的事。
球迷的呼声和坚持,以及当地媒体的报道,为此前仅有赞助经验、从未正式涉足国内足球运营的绿地集团打开了大门。董事长吴晓晖在接待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球迷后,承诺未来将在俱乐部名称中重新加入“申花”二字,并公开征集新的球队标识。
2014年7月,格陵兰召开新闻发布会,将“申花”字样用括号重新加到俱乐部名称中,并发布了由球迷设计、投票选出的新队徽,与格陵兰接手前的旧队徽相比,只是增加了一条印有格陵兰名字的丝带。
2014年10月,绿地集团宣布已完成对原上海申花联盛足球俱乐部全部收购程序。
2015年1月,俱乐部正式更名为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新赛季球衣上的队徽也替换为由球迷设计的新版本。
2021年2月8日,在绿地入主俱乐部成立整整7周年之际,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获准更名为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官方公告海报写道:“为了上海,为了申花。”
该名球迷在微博上晒出了七年前与申花主席吴晓晖面对面交谈的照片,并写道:“上海和申花,永远不会再分开”——正如七年前横幅上写下的愿望。
七年来,申花球迷陪伴这支球队书写了太多故事,有争夺亚冠的激战,有艰难保级的征程,有主场失利的痛楚,也有为名人堂再添两座新奖杯的狂喜。
终于,当年的坚守故事,在如今这个最混乱的年代,有了美丽的结局。在众多球队不得不抛弃二十多年历史的名字之际,这支球队却能逆势而上,以“申花”的名义,继续向百年俱乐部迈进。
当同城的上海上港球迷因“上海队”名称与俱乐部发生争执,当泰达、建业乃至国安的名字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时,申花的故事仿佛成为中国足球文化为数不多的幸存故事,被写进了中国足球史册。
最后,关于球队的名字,在现代足球兴起之初,一直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在职业足球俱乐部四处兴盛的时候,有一支球队的名字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
他们自豪地说,在曼联、曼城和流浪者等球队云集的英格兰联赛中,只有一支托特纳姆热刺队。
所以,在这个大家放眼望去都是XX城、XX人、XX队的中国足球界,申花球迷一定会感谢他们的坚持。
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可以自豪地说,中国足球历史上只有一支申花队——一支1951年承继自上海队、从1993年职业化到今天从未改变过的申花队。